形态描述
小形种。盘直径3mm,腕长约15mm。盘圆形,扁平。背面盖有中等大薄的覆瓦状鳞片,初级板不明显。辐盾小,梨种子形,彼此完全相接,仅内端被一个小的三角形鳞片所分隔,整个辐盾长度稍短于盘的半径。腹面间辐部也盖满鳞片,但比背面者小。背腹两面的界限清晰可别。生殖裂口大而清晰。
口盾菱形,内角和侧角尖锐,外缘略突出,长稍大于宽。侧口板三角形,彼此相接。口棘3个。齿下口棘和中央口棘略圆,外侧口棘明显较大而宽,呈片状。
腕细,长为盘直径的3~5倍。背腕板三角形,角圆,彼此分离,但在大个体上常相接。第一腹腕板小,五角形,长大于宽。以后的腹腕板为五角形,宽大于长,外缘直或稍突出,彼此分隔,或稍相接。腕棘基部1~2节为4个,以后为3个,圆锥形,长度和1个腕节相当。触手鳞2个,形小。
口盾菱形,内角和侧角尖锐,外缘略突出,长稍大于宽。侧口板三角形,彼此相接。口棘3个。齿下口棘和中央口棘略圆,外侧口棘明显较大而宽,呈片状。
腕细,长为盘直径的3~5倍。背腕板三角形,角圆,彼此分离,但在大个体上常相接。第一腹腕板小,五角形,长大于宽。以后的腹腕板为五角形,宽大于长,外缘直或稍突出,彼此分隔,或稍相接。腕棘基部1~2节为4个,以后为3个,圆锥形,长度和1个腕节相当。触手鳞2个,形小。
大小
生境信息
小双鳞蛇尾是一个著名的胎生种(viviparous),不仅雌雄同体 (hermaphrodite),而且会发光(phosphorescent)。动物生活于沙底或石底,特别是潮间带的石灰藻根下。一种寄生的桡足类Cancerilla tubulata Dalyell常寄生于腹面口附近的腕上。另一种寄生桡足类——嗜爱鱼蚤Philichthys amphiurae Hérouard,寄生于这种蛇尾的生殖囊内。还有一种中间动物(Mesozoa)直游虫Rhopalura giardii Metschnikoff寄生于这种蛇尾体腔内。主要生活于潮间带,最深可达250m。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
世界种(cosmopolitan),我国各海均有发现,尤以黄海、渤海数量最多,特别是大连和旅顺海区。
分类讨论
讨论 1956年作者在大连和旅顺采到了许多的这种蛇尾,并经过麻醉处理,所以至今保存得仍然十分良好,但是这一部分标本的腕显得较长,长度大部分在20mm左右,盘直径大部分为3mm,所以作者曾怀疑过这一部分标本是否为小双鳞蛇尾Am- phipholis squamata,因为据记载,它的腕长不超过盘直径的5倍。在编写动物志过程中,作者对这一部分标本又作了仔细的观察,除腕较长外,并没有发现有其他的不同,所以仍认为它们是小双鳞蛇尾。显然腕较长可能与处理得较好有关,因为这种蛇尾很小,腕末端极易断裂,故记录的数字也许偏小。
标本信息
模式标本产地 意大利那不勒斯。
观察标本 126个,从渤海到南海,水深0~126m,1956~1975,潮间带标本廖玉麟采,潮下带标本底栖生物组用拖网或采泥器采。
观察标本 126个,从渤海到南海,水深0~126m,1956~1975,潮间带标本廖玉麟采,潮下带标本底栖生物组用拖网或采泥器采。